回顾总结
增强城市塑造气候目标的能力:从 "UrbanShift "中国城市学院汲取的经验教训
2025 年 7 月 1 日至 3 日,来自中国、印度、马来西亚、蒙古和菲律宾城市的 120 多名学员以及各国政府代表参加了该学院。
2025 年 7 月 1 日至 3 日,UrbanShift 与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中心(CCUD)和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合作,在宜可城举办了 "宜可城 "论坛。 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 - 中国城市发展中心(CCUD)和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在中国成都主办了UrbanShift 中国城市学院。来自中国、印度、马来西亚、蒙古和菲律宾等国城市的 120 多名代表和国家政府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共同探讨如何加强地方能力,促进综合、包容和自然积极的城市发展。
学习和协调的区域平台
UrbanShift 中国城市学院为同行学习和跨国对话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为期三天的活动提供了两个主题方向: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牵头、C40 Cities 组织和联合国人居署支持的 "绿色与繁荣街区",以及由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牵头的 "城市生物多样性"。
通过这些重点专题,与会者探讨了应对城市无计划扩展排放、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脆弱性等挑战的实用工具和政策战略。他们还探讨了邻里规模的规划和以自然为基础的解决方案如何有助于实现更广泛的气候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来自石家庄、广州、马六甲、奎松、安吉县、普度切里和成都 城市领导和专家分享了各自的经验见解,强化了实践学习的价值,并展示了可推广的解决方案,为国家气候规划提供参考。
将城市置于气候行动的核心
学院会议表明,为什么必须承认地方政府是在地方和国家层面实施国家发展目标(NDCs)气候行动的重要参与者。例如,在广州,该市从零散的社区参与发展到碳包容的发展模式,这是地方治理如何推动系统性变革的一个令人信服的例子。同样,"城市生物多样性 "赛道的参赛者研究了生态基础设施和数据驱动的规划如何为健康、气候和生计带来共同利益;这些成果往往在国家数据集中缺失,但对实现气候承诺至关重要。
在这一轨道上,与会者还探讨了融资机会,包括在 INTERACT-Bio 项目和转型行动项目(TAP)下开发的工具,这些工具支持地方和地区政府将项目想法转化为可投资的提案。
从教室到城市街道
为使讨论立足于现实生活,学院还实地考察了成都的两个示范项目 :中新创新园、心动中央公园和麓湖生态城。
在中新成都)创新园,参观者看到了低碳设计和高科技创新如何相互交织,以支持社会和环境目标。附近的 "心跳中央公园 "则展示了如何将绿色空间与密集的城市区域巧妙融合,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社区福祉和气候适应能力。最后,麓湖生态城为水敏感型城市设计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范例,在这里,生态恢复、步行能力和生活方式的融合共同塑造了一个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社区。
多层次合作的蓝图
UrbanShift 中国城市学院强调了知识交流在协调地方和国家气候工作方面的力量。它展示了能力建设、同行学习和技术指导如何使城市不仅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措施做好准备,而且为积极制定国家政策做好准备。
UrbanShift 城市学院等活动不仅仅是培训,而是为地方行动创造有利条件,推动国家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