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联系,支持全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UrbanShift 如何支持一系列全球气候行动和可持续发展倡议的目标。

teresina

巴西,特雷西纳。图片来源:Jair/Adobe Stock

城市在应对环境挑战方面的作用既关键又具有变革性。到 2050 年,预计全球 75% 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地区,这将对资源、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压力。面对这些挑战 UrbanShift倡议由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资助,采用综合方法将互补性全球计划的努力联系起来并加以扩大,以创建我们所需的可持续、低碳和自然积极型城市。

城市去碳化以减缓气候变化  

城市对于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至关重要。在帮助城市将城市发展战略与国家气候承诺相结合方面,UrbanShift 发挥着催化作用。它通过一系列金融学院、同行交流会和投资者圆桌会议,努力推广分布式清洁能源发电、零碳货运、低排放公交车清洁空气区,使城市有能力减少碳足迹,为实现将气温升幅控制在 2°C 以下的全球目标做出贡献。 

这些努力是与加强气候行动多级治理的主要全球倡议同时进行的,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二十八届会议上发起的 "雄心勃勃的多级伙伴关系联盟"(CHAMP)倡议。例如,2025 年 3 月在卢旺达举行的国家-地方对话推进了 CHAMP 的目标,重点是加强城市和地区在巴西 COP30 召开前形成该国经修订的国家确定贡献中的作用。此外,UrbanShift 还为 COP27 期间发起的 "下一代可持续城市适应力(SURGe)"倡议提供支持,为ChennaiFreetownTeresina等城市提供量身定制的技术援助,帮助其设计、编写和发布气候行动计划。

建设抵御城市极端高温的能力 

当城市面临极端高温时,改善城市设计、投资绿色基础设施、制定公平政策以保护受影响最严重的社区,对于城市的抗灾能力至关重要。各种全球倡议都旨在应对极端高温危机,而UrbanShift 在其中发挥着催化作用。 

在 2024 年 5 月的特雷西纳气候大会上,该市成为国家以下一级降温承诺的最新签约城市,与其他六个城市(包括UrbanShift 的另一个城市弗里敦)一起,开辟了一条由城市主导的应对城市高温的行动之路。UrbanShift的 "地理空间数据仪表盘 "使城市能够探索数据,以评估高温危害并规划缓解方案。其培训和专题网络研讨会传播最佳实践,并支持联合国秘书长的《极端高温行动呼吁》、《全球降温承诺》和 "酷联盟 "等倡议的进展。

利用自然,支持城市生物多样性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损失对城市的生存构成了挑战。减少城市化对自然的影响,利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建立恢复能力至关重要。将自然融入城市规划一直是UrbanShift 的基石。它与全球战略倡议合作,包括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领导的" 恢复城市世代"、由 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以及世界经济论坛发起的 "自然积极城市"倡议,旨在恢复城市生态系统,促进知识共享,鼓励城市和企业共同创建和扩大以自然为基础的参与。

结合这些和其他倡议,UrbanShift的城市生物多样性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线城市学院课程为城市从业者提供了免费、自定进度的学习模块。城市学院为城市举办的面授培训(如马拉喀什的 "城市生物多样性 "和雅加达的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之相辅相成,在课程材料和全球倡议实例的基础上,促进了城市间的最佳实践分享。 

拉丁美洲论坛
UrbanShift 拉丁美洲论坛。图片来源:Thiago Solyno

这些培训已结出硕果。在哥斯达黎加首都地区,La Guapil 社区正在将一个昔日的垃圾场恢复成繁荣的社区绿地;基加利正在将恢复 Nyandungu 城市湿地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其他五个地点,以减轻洪水风险,恢复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哥伦比亚巴兰基亚市就城市绿化开展的同行交流活动激励巴西特雷西纳市实施了首个雨水花园,并制定了全市植树造林计划,以应对极端高温天气。 

利用伙伴关系产生更大影响

UrbanShift的最大优势之一是其作为连接者的角色,与包括国家政府、地方当局、民间社会组织和私营部门在内的各利益相关方建立牢固的伙伴关系。通过与各种合作伙伴的合作,UrbanShift 不仅调动了资源,还培养了共同的主人翁意识和对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承诺。其知识共享和能力建设工作产生了涟漪效应,各城市相互学习经验,并根据各自独特的情况调整最佳做法。

为支持城市采用可持续转型途径,全球倡议合作将孤立的努力转化为系统,帮助城市扩大努力、创新并公平地实现收益,这一点至关重要。在GEF的支持下,UrbanShift 和全球可持续城市平台等全球知识和伙伴关系平台在推动 C40 等城市组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WRI、WRI、联合国机构和多边开发银行等以城市为基础的组织汇聚在一个平台上,并将各种倡议联系起来,以创建具有抗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通过合作,这些倡议互惠互利,取得的成果超过了各部分的总和,旨在将城市转变为环境管理和创新的典范,而不仅仅是人类活动的中心。